来源:多彩贵州网
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,是两江的生态屏障。复杂的地貌和良好的生境,为植物的生长演化和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贵州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,物种总量居全国第四位,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。
自然保护区里的神奇动物,有的静静坐在层层叠叠的枝叶间,或攀爬于怪石嶙峋的崖壁;有的隐居在暗无天日的洞穴,或曳尾于深不可测的渊潭。而喀斯特森林里的植物,它们的叶片或许轻抚过恐龙庞大的身躯;它们的种子或许见证了欧亚大陆沧海桑田的变迁。
借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之机,这些神奇的动植物向世界提交了自己的“生态答卷”,向你展示贵州生态优先、逐绿而行的绿色崛起之路。
7月9日,记者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,今年以来,麻阳河一带黑叶猴家族共新添7只幼崽。
黑叶猴,全世界现存2000多只,被列为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附录I和IUCN(世界自然保护联盟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“濒危”等级。
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,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黑叶猴种群,近600只黑叶猴在此生活。若把宽阔水、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算上,乌江河谷边的黑叶猴数量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。
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,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黑叶猴种群
黑叶猴有着“朋克”般高高竖起的头顶毛发,两颊的白胡子连到鬓角,看起来像玩摇滚的白胡子老头儿。
黑叶猴不仅外表又酷又潮,攀岩技能也非同一般。
麻阳河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东北段,由于受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影响,山高谷深。那些人类很难到达的悬崖峭壁上的石洞,就是黑叶猴的住所。
山谷底部坡度较为缓和的大块岩石,黑叶猴通常可以大幅度地蹦跳过去,只有到了90度的陡坡崖壁,它们才真正施展拳脚使用攀爬技能。
攀爬时,黑叶猴四肢并用,崖壁上有凹陷的地方能踩则踩,突出的岩石能抓就抓,遇到光滑处则抓住顺势而长的大藤条,大腿一蹬,荡秋千一般,就把自己抛到可立足的崖壁上。因此黑叶猴还被称做“岩蛛猴”。
黑叶猴有着“朋克”的发型
黑叶猴的体制严格无比。母系氏族的猴群里,除了猴王外,是不允许有其它成年公猴的。长大后的公猴与本群内的母猴或多或少都有血缘关系,它们知道近亲结婚会出现遗传问题,因此猴王就会毫不客气地将其它公猴踢出群聊。
奇怪的是,猴王的女儿身份是最低的,要承担站岗放哨的苦差事;而猴王的“妃子们”倒是可以潇洒地陪在猴王身边,享受它的保护。
和黔金丝猴等种类相比,黑叶猴相对跟人更加亲近。
麻阳河地形较为奇特,并非总是山高谷深。在海拔1000米、800米、500-600米处,常出现溶蚀盆地、洼地及平底溪谷,人们选择在这些平缓的地带居住,形成村寨。
黑叶猴宝宝全身毛发金黄色,半年左右毛色才逐渐变黑
尽管麻阳河保护区特意种植了桃树、板栗、柑橘等500多亩林木为黑叶猴补充食粮,但它们仍会到跑到农田里偷吃村民的粮食和蔬菜。
“喜素食”的黑叶猴最爱偷吃红薯和胡萝卜。它们总是留一两只坐在高高的树梢上放哨,其他则溜到地里,将红薯或胡萝卜挖出,讲究地捧住食物不停搓揉,直到把上面的土弄掉才吃,吃饱了,再去换站岗放哨的猴子。
享受完美味的黑叶猴,假装若无其事地坐在田地边的树上,悠闲地晃着尾巴。农田恢复平静,不留神还真难发现遭遇了“洗劫”。
当地百姓认为这些聪明的家伙非常可爱,即使自家粮食被偷,也睁只眼闭只眼,甚至还有些好心的农户,主动留些吃的在地里供它们享用。
责任编辑:陈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