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从烂泥路到县县通高速、村村通公路,孩子从上学难到村村有学上,留守老人从不会使用手机到人手一台智能手机,架起与家人沟通的桥梁……”12月10日,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裴承贤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,与贵州结缘12年来,他见证了贵州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。
裴承贤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。“1999年,澳门回归祖国时,我16岁。全村人守在唯一一台电视机前,观看交接仪式,激动时刻,大家热泪盈眶。那时的场景,我久久不能忘怀。”裴承贤说,澳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,离不开祖国的大力支持。
2005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,裴承贤成为一名中学教师。同时,也成为一名志愿者。
“那时候很多人都喜欢远赴国外开展志愿服务,而我对祖国的山村更感兴趣。”裴承贤说。
2009年起,裴承贤启动山区及偏远地区志愿服务计划。每年暑假,他都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前往贵州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“深入祖国各个角落,让更多澳门同胞看到祖国最真实的一面,感受祖国的变化与发展。”抱着这样的初衷,裴承贤开启用脚步“丈量”祖国之旅。
每次组队前,裴承贤都会用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、培训队员,将人数控制在20余人左右。“人多了,不仅项目开展慢,也不好管理。”
2010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裴承贤听别人说起贵州。裴承贤随即招募青年教师、医护人士、社工等人员组建成志愿团队,启程贵州。
因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淳朴的人文风情,裴承贤和他的团队将目的地定在黔东南。每年暑假,他们都会在某个村子里住上一周。
裴承贤与孩子们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
每到一个村,他们便住在当地村民家中,实际了解最真实的情况。不管村子有多大,他们都会坚持拜访到每家每户,再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,制定包括参与村庄的建设规划、帮扶贫困孩子等服务方案。
起初,村民对这个陌生团队并不热情,甚至还有点不以为然。
“记得2015年,我们到从江县占里村开展志愿服务。奇怪的是,我们抵达村子后的1个小时内,没有任何人来和我们说话。而我们之前拜访过的村子,多多少少都会有人主动来沟通。”裴承贤说,后来他们才知道,那两年占里村来了不少打着帮扶旗号的人,他们带着物资,拍完照就离开了。
村民认为,裴承贤和他的团队也是来“打卡”的。虽然碰了一鼻子灰,但是裴承贤和队员还是按照计划,挨家挨户拜访。期间,他们真诚地与村民交流,记下他们的需求,发现村民家里的电器坏了,立刻帮其修好。
一个个细小的举动,逐渐打消了村民心中的隔阂。
裴承贤和队员为占里村修建了一座爱心食堂
了解到占里村当地的小学没有食堂后,裴承贤和队员随即决定为他们建一座“爱心食堂”。他们找到一间杂物房,20多人就在里面忙活起来。
刷墙、拉电、布置家具……志愿者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拿起锤子和油刷。在大家的努力下,耗时6天,一座崭新的食堂建设完毕。
和村民交接完后的第二天晚上,裴承贤和队员准备离开。没想到200多位村民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送别晚会。送别晚会上,他们和村民就像家人一样,载歌载舞,无话不谈。
这些年,裴承贤和他的团队在黔东南大大小小10多个村庄都留下脚印。团队虽小,却以最真切的关怀和帮助感动了许多贵州人。面对这支来自澳门的志愿者团队,当地村民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谢。
2013年夏天,裴承贤抵达的一个村子已有一个月未下雨。在村民家住下后,裴承贤却看见了装满了水的水缸,经过询问他才知道这是村民提前几天,特意从很远的水库专门挑来给他们用的。
“很不好意思,他们自己都舍不得用。”裴承贤说,当时为了节约用水,他们坚持5天洗1次澡。
12年来,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,裴承贤让更多澳门同胞看到了贵州真正的样子,他们也与帮助过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。裴承贤说,他的贵州之旅还未结束,他会将贵州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